弘揚勤儉節約文化 推進企業管理提升
尚儉戒奢,艱苦奮斗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?!皻v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破由奢”,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鋪張浪費絕非小事。習總書記一直提倡“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”的社會風尚,多次強調要保持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的作風,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。培育弘揚節儉文化,對提升企業管理水平,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勤儉節約是一種境界,要摒棄奢侈浪費思想。建國之初,國家困難時期,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勤儉節約的作風和事跡,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范。毛澤東主席的一件睡衣從50年代初一直穿到1971年,它的領子全換過,衣袖、前頁、下擺等處補丁連補丁,多達73個。周恩來總理的飲食非常清淡,每餐一葷一素,吃剩的飯菜下餐再吃,從不浪費一粒米、一片菜葉,偶爾掉到桌上的飯粒,也要撿起來吃掉。我們達不到偉人們的境界與高度,當下的條件也務須過分苛刻,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、效仿與發揚。要克服虛榮、好面子的心里。國人歷來熱情好客,招待客人時總想著多上菜、上好菜、有剩余,感覺這樣才能體現出主人的熱情,否則就覺得沒有面子。其實,恰恰相反,在招商活動中,一些為了“面子”而失去“里子”,嚇跑客商的事例,多有耳聞,屢見不鮮。奢華的招待,往往體現了一個單位管理上的弊端,招待客人“精、夠”則可,熱情并不僅僅靠“物”來體現,禮節、平等、自信、尊重等因素更加重要?!熬又坏缢?,心與心的融通,比依托“物”的交往更長遠。
勤儉節約是一種傳承,要賡續發揚優良作風。我們的父輩們大多經歷過艱苦的歲月,在我幼年的記憶中,家里的日子過得很艱難,母親一直很節儉,即使如今日子過得安逸自在,依然如故。前幾日回到老家,感到屋里有點暗就把燈打開了,不經意間,燈被關了,如是兩次,對我觸動很深?,F在鄉親們的生活已經步入小康,冰箱、洗衣機、電磁爐、電動車、摩托車等已經普及,不少人家購買了汽車、蓋上了樓房。其實,家里并不缺這點電費,母親的行為純粹是習慣使然。在企業中,燈長明、水長流、空調長吹等現象屢見不鮮,工地上的浪費更是不勝枚舉,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,使企業遭受了不小的損失。每個職工都要消除“家大業大浪費點兒沒啥”的思想,從節約一度電、一滴油、一張紙、一根鋼筋、一方混凝土開始,積少成多、集腋成裘,助力企業持續發展。尤其在目前建筑施工企業普遍產高利低,效益下滑的嚴峻形勢下,勤儉節約十分必要。
勤儉節約是一劑良方,要把節儉意識融入管理。管理成功的企業,無一不存在節儉的“基因”,而失敗的企業則大多隱藏浪費的“病灶”。我的一位老領導,前后管理了十幾個項目,收益都很好,經濟指標在公司名列前茅。2018年,去他管理的項目部,看到的是簡潔大方、規范統一的活動板房,職工宿舍都設置了能洗澡的獨立衛生間,原以為花費了很高的費用。了解后才知道,活動板房的材料、沙發、辦公桌、資料柜等,大部分是從老項目部搬過來的,有的暖氣片下的踮腳是工人用邊角料焊接的,僅此一項,就為項目部節約數十萬元。用老領導的話說,“這是花小錢辦大事”。該項目施工支出的工、料、機成本比公司的預算都有節余,這種情況在以往的項目管理當中并不多見,甚至感覺有點兒不可思議。他們成功的“秘籍”就在于,每個職工都能自覺自愿勤儉節約,積極主動創效增收,節約已不僅僅是浮在表面,止于意識,而是落實到了具體工作中。
勤儉節約是一種文化,要把文化和行動相統一。要把勤儉節約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去培植,獲得職工廣泛的認同并實踐,推進企業管理升級。首先,要領導帶頭,言傳身教。領導,尤其是“一把手”對企業文化起著決定性作用,張瑞敏于海爾,任正非于華為,莫不如此?!吧嫌兴?,下必甚焉”,領導的行為是教育職工的最好方式。其次,要加強宣傳,營造氛圍。我們不能奢望職工都能主動養成節儉的習慣,要通過網站、微信、QQ、宣傳欄等多種形式,引導、教育、改造職工思想,使職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、榮辱觀,營造勤儉節約的良好氛圍。再次,要豐富內涵,融入生產。把勤儉節約融入企業管理、生產經營的全過程,能體現更大的價值,發揮更大的作用。項目臨建時,經濟適用、量力而行,杜絕奢華無用的“面子”工程;施工生產中,科學配置要素,提高工作效率,避免窩工現象,爭取最大收益;工程質量上,一次成優,建造精品,杜絕返工浪費行為;安全管理上,合理投入,超前謀劃,消除隱患,杜絕事故發生……第四,要持之以恒,制度保證。勤儉節約不能搞“一陣風”,不能“作秀”,嘩眾取寵,而要堅持目標導向,持之以恒,真抓實抓,取得實效,助推企業提升管理水平。對好的做法、事跡,要宣傳、推廣,形成制度,持續推進。建立激勵約束機制,讓節約行為受表彰得到實惠,讓浪費行為受懲罰吸取教訓,把節儉文化的軟實力,化作推進企業發展的硬動力。
培育節儉文化,對職工個人及企業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如何發掘每個人的潛能,凝聚節儉合力,助力企業管理升級,值得我們深入思考。